8月19日,阿拉善盟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领导小组发布了《关于表彰“阿拉善政法英模”“十佳政法干警”的决定》,阿拉善左旗人民检察院四级检察官柴晓黎名列其中。柴晓黎是阿拉善左旗人民检察院四级检察官,先后被评为“全区政法系统先进个人”、“自治区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先进个人”、“全盟优秀未检公诉人”等荣誉称号,并荣立个人三等功。
刚正不阿 打击犯罪决不手软
2007年大学毕业后的柴晓黎,在意气风发的美好年华里来到阿拉善左旗人民检察院公诉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检察干警。满怀热情走入社会和工作岗位后,她渐渐发现检察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对工作的热爱,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学习,不仅在思想上是一位法律人,在行动上也要成为一位法律人。为了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她先从最基础的文书校对、卷宗整理等工作做起,这些工作虽然有些单调和琐碎,但她把每一项工作都当成一次学习的机会,从如何讯问、如何作笔录、如何出庭支持公诉做起,从每一个案例、每一本卷宗中汲取着相关技巧。众所周知,公诉工作是讲究细致和全面的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承办人百分之一的疏漏,就可能导致群众的切身利益被抹杀于笔端卷头,犯罪分子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这对当事人而言就是百分之百的不公正。为了维护司法公正,柴晓黎严格要求自己在办案过程中认真审查每一份证据、细致核实每一个疑点。为了办好一起案件,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是一盏孤灯、一撂撂卷宗、一台电脑陪她度过的。就这样柴晓黎在公诉第一线上不断锤炼,逐渐成长为一名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业务骨干,将一个个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寓情于法 关爱挽救未成年人2013年6月,柴晓黎自公诉科调任未成年人检察科,在办理一起案件时让柴晓黎切身感受到了未检工作的特殊性。嫌疑人张某某因涉嫌盗窃电动车被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柴晓黎本以为此案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很快就可以结案,但等她了解案情后才发现并非如此。嫌疑人张某某系一名在校学生,其母亲因患有严重的风湿病而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生活开支仅凭父亲打工来维系。生活的拮据,使得嫌疑人陷入了自卑,一时糊涂误入歧途。如果简单的就案办案,嫌疑人将同时面临接受法律惩罚和被学校开除的困境,这样不但会毁了未成年人的前程,而且也难以获得“寓教于诉、寓教于防”的良好社会效果。面对这样的情况,柴晓黎主动上门找到嫌疑人家长协调赔偿受害人损失,找受害人争取谅解,最终在她的积极努力下,事情很快得到了解决。最后,柴晓黎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并启动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档案封存程序,使嫌疑人顺利回归校园,得到了改过自新的机会。张某某回到学校后,痛改前非,发奋学习,后来考上了西安某高校成为一名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上大学后,他主动给柴晓黎打来电话,感谢她挽救了自己,给了他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并在电话中告诉她,自己还通过贫困大学生求学绿色通道获得了助学贷款。此案给了柴晓黎许多启发,办理此类案件,要从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出发,既要全面查清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犯罪事实,查清犯罪嫌疑人的准确出生、犯罪动机和目的、犯罪原因,又要在办案中本着“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的方针,要更加重视保护未成年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弥补其损失,抚慰其受伤的心灵,做到双向保护不偏颇,让孩子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违法必究,同时能感受到司法的温度。在工作中,柴晓黎坚持把帮教贯穿工作始终。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正面说服教育,促使其真正认识自己行为的危害性,同时,积极主动与涉罪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沟通,详细了解和掌握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家庭、成长轨迹、个人兴趣爱好、交友、犯罪原因等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帮教。为了更好的抚慰涉案未成年嫌疑人情绪,取得更好的帮教效果,她还积极应用“亲情会见”制度,借助亲情的力量,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促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积极悔罪,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重统一。
厚积薄发 直面挑战砥砺前行2017年司法体制改革,柴晓黎由一名检察官转换为一名司法辅助人员,她积极协助员额检察官办理各类刑事案件,特别是在2019年期间,面对扫黑除恶较为繁重的工作任务,她努力克服困难,积极协助员额检察官一起围绕犯罪构成要件收集、固定证据,增强侦查取证的针对性、实效性,为精准指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柴晓黎深刻认识到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对于纯洁政法队伍、夯实政法工作基础、提升司法公信力,推进全面从严管党治检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她积极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切实做到有收获、有成效,将学习效果转化为思想成果和工作成果。近日,根据柴晓黎从检以来的优异表现,阿拉善左旗人民检察院党组决定其任阿拉善左旗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执法如山,公正如虹。80后女检察官柴晓黎秉承检察初心,践行法治理念,用赤胆忠心践行着一名检察官对人民的庄严承诺。